首页 >  手风琴谱

斯拉夫女人的告别(俄罗斯原版)

手风琴谱 2011-09-30 08:00:00 23731 音乐室

乐曲简介:

   “斯拉夫女人的告别”又名《斯拉夫送行曲》,这支歌的命运几乎就是俄罗斯20世纪历史的写照。
    它的诞生是为了声援巴尔干地区反土耳其的斯拉夫民族解放运动——主题是民族主义。国内战争期间红军白军都爱唱,但是所填的歌词肯定截然不同(我猜想:红军歌唱劳动自由革命,白军嘛,当然是“上帝祖国和沙皇”),这时候它的民族主义主题悄悄转换为“阶级”含义,两种阶级性。
    有观点认为:因为内战期间白军也唱《斯拉夫送行曲》,所以苏联在正式场合长期回避这支曲子。我不同意,我觉得更大的可能是回避这支歌强烈的斯拉夫民族主义情绪(乐曲诞生的背景或者旧歌词的民族主义内容)——为了团结非斯拉夫民族加盟共和国,尤其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。当然,这纯属猜测。
    在格里高利.丘赫莱依1957年的电影《雁南飞》中,《斯拉夫送行曲》第一次“正式”出现: 鲍里斯参军上战场,薇罗尼卡没能赶上为他送行。鲍里斯在车站的新兵队伍中焦急地等待,这时,乐队奏响《斯拉夫送行曲》,队伍开始登车启程。
    片尾,万尼亚被车臣老人释放(老人本想拿万尼亚交换被俄军俘获的儿子,但他儿子越狱时被俄军打死了),我们似乎看到了善良战胜仇恨的可能。可是,我们听到螺旋桨的轰鸣混合着〈斯拉夫妇女送行曲〉的音乐声(铜管乐)——全副武装的俄军直升机编队从万尼亚的头顶掠过,飞向车臣小村,它们是去复仇,去毁灭的。导演在这里再次运用了“音画对位”的手法,在声音与画面的错位冲突中把情绪传达给观众。这部影片中,《斯拉夫妇女送行曲》给人强烈的悲怆感,让人体会到命运的残酷与战争的荒诞。
    同一首歌,在两部电影里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。苏联解体后,俄罗斯在重大典礼尤其是胜利日阅兵式上几乎必定要奏响〈斯拉夫送行曲〉——有一点点对苏联“往昔的光荣”的怀念,但更多的是民族主义情绪了。 有一句歌词也改了:“一七年唱着歌攻克冬宫”改为“四一年唱着歌保卫莫斯科”,从阶级性又回到民族性。几年前俄罗斯为选国歌而争论,也有杜马代表提议这支《斯拉夫送行曲》。

斯拉夫女人的告别(俄罗斯原版)(1)_原文件名:斯拉夫女人的告别1.jpg斯拉夫女人的告别(俄罗斯原版)2斯拉夫女人的告别(俄罗斯原版)(1)_原文件名:斯拉夫女人的告别3.jpg
音乐室(www.music4.cn) Copyright @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权所有